典林同学 | 将灾难萌化是媒体之耻 ——

" class="ssk ssk-email"> 典林同学 | 将灾难萌化是媒体之耻 ——

&tags=中国数字时代" class="ssk ssk-tumblr">

典林同学 | 将灾难萌化是媒体之耻

2020-07-22 原文 🐍

典林同学 | 将灾难萌化是媒体之耻 ——

1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媒体,尤其是官方主流媒体,喜欢把包括灾难在内的严肃事件用一种轻松、诙谐、拟人化、甚至“萌萌哒”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情况近几年尤甚。比如,就在昨天,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关于洪水2号的推送就很“萌萌哒”。

这篇短短的推送,实际上是一则关于长江2号洪水的纯消息类报道。也许是为了达到吸引人眼球,或者试图把一则本来枯燥无味的灾难新闻报道变得更加亲切动人、更有趣味性,新华社的小编把洪水拟人为一个脾气暴躁、具有破坏性的小孩的形象:尽管“三峡水库总不让我出去玩”、“不过我可算跑出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不久前有媒体竟然能发现暴雨后全城水漫金山的广州之美的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南方无数人遭遇洪水之苦,而主流媒体却又对这场洪灾的深度、广度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关注如此匮乏之际,这种萌化的报道方式尤其刺眼。

总之,让无数人苦不堪言的洪水似乎也突然变得可爱了,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有点调皮爱惹事的熊孩子。

推送后面的评论一片叫好,没有一个人对洪灾背后无数人的命运给予哪怕一丝丝同情和关注。

我也给小编留了言:“将灾难萌化?这样好吗?设想一下:你好,我是地震,我是海啸……那背后可是无尽的血和泪”。

当然,我这条评论是绝对不会出现在推送后面的。

2

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这些年我们媒体的灾难报道,这种萌化,或换言之,将人类的灾难和不幸娱乐化的操作手法,并不是在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之后才有的。

在商业化的都市电视频道和报纸媒体中,曾经反复出现对跳楼自杀者、家庭不幸遭遇等社会性新闻的煽动性报道,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虽然还算不上是“人类的苦难”,但媒体“消费”不幸事件的做法所透露出的对他人痛苦的无情漠视,的确让人震惊。

更有争议性且必定会在中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留下一笔的早期案例,则是2004年央视对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

当时节目组在新闻报道的同时,竟然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邀请观众猜测人质危机的死亡人数。此事引起舆论哗然,甚至惊动了中央主管媒体事务的领导,最终相关责任人被免职,央视进行深刻检讨。

进入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后,以“标题党、短平快、萌萌哒”为特征的“微信体”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导语言方式,并迅速改写了主流媒体的表达风格。

那些追求深度、广度、复杂性、严肃性和逻辑性的表达,在这个时代迅速失去了传播力,取而代之的是能将包括灾难在内的一切都转化为“轻松可爱”之物的弹幕体和“网络萌语”。灾难新闻报道自身变成一场媒体灾难的机率由此也大大增加

从积极方面来说,这是主流话语向青年亚文化和“二次元”世界靠拢的表现,至少说明主流媒体试图把饭圈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引导产生有机嫁接,有意识地挪用年轻一代的语言方式来赢取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但一旦这种一味迎合的表达方式越过了界限,甚至到了没有底线的时候,一个应当以公共利益和人性价值为底线的媒体就会彻底丧失自己应有的立场和社会关怀,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将层出不穷,并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媒体背后的公权力的正当性造成无法估算的损害。

比如,央视频APP在直播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的施工场景时,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竟然设置了所谓挖掘机天团打榜功能,并为每台挖掘机、工程设备都起了一个“萌萌哒”的名字:“呕泥酱”、“叉酱”、“蓝忘机”、“多尔衮”……

这一做法立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打榜功能也在质疑声中匆匆下线。

负责这次直播的工作人员大概早就忘记了16年前那次央视人质报道事件的前车之鉴,也绝对忘记了一座医院的背后是无数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危重病人和无数与死神赛跑、与病毒斗争的人们。

就像新华社的小编忘记了滔滔洪水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血和泪、无数家庭的损失、无数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干部、群众和官兵无数个不眠的日和夜一样。

媒体应当关注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不是奇观化的宏大场面。我们绝不能把正在遭受痛苦的人类手足简化为统计数据、机器或任何物化的东西。人就是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现代新闻业最基本的道德核心与正当性基础。

然而,在凡事皆可萌化者的眼中,没有人,没有生命,没有沉重,只有轻飘飘的娱乐至死。任由这种萌化主义大行其道,是媒体的堕落,新闻人的失职。

当媒体面对的是一场涉及无数人性命攸关的重大危机或灾难事件之时,绝不能将本来十分严肃、重大甚至危急的现实娱乐化为一场游戏,绝不能对新闻表象背后无数人所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更不能用一种冷血的、轻浮的、幼齿化的表达方式来淡化事件的严肃性和对人的命运的关切。

这是任何一个有尊严的、负责任的媒体都应当具备的基本底线。遗憾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扩张和传统专业媒体的萎缩,这种曾经被奉为新闻人基本素养的原则正在迅速逝去。

3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后,有记者采访北野武,将其与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做比较,问日本对灾难的控制会不会比中国做得更好。

北野武的回答是:“我认为在如此困难的时期中最重要的是‘同理心’。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万,甚至超过2万,这样巨大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也会成为电视和报纸的头条。但是,如果您将这场灾难简单视为‘2万人丧生的事件’,那么您根本不会理解受害者。……只从数字上来对比,说似乎比死了8万多人的中国四川大地震更好,这是对死者的亵渎!人的性命(死亡)不该说是2万分之一,或8万分之一,它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死了这件事,发生了2万次。

无论何时,希望我们的媒体和任何有能力就灾难事件对公众发表言论的人们,永远不要彻底丧失对他人痛苦的感受力,永远恪守最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


© 大号冲塔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Permalink |No comment |Add todel.icio.us
Post tags: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