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芒杂志|大学生偷外卖的报道,我们是怎样被媒体「欺骗」的? ——

" class="ssk ssk-email"> 轻芒杂志|大学生偷外卖的报道,我们是怎样被媒体「欺骗」的? ——

&tags=中国数字时代" class="ssk ssk-tumblr">

轻芒杂志|大学生偷外卖的报道,我们是怎样被媒体「欺骗」的?

2020-07-21 原文 🐍

轻芒杂志|大学生偷外卖的报道,我们是怎样被媒体「欺骗」的? ——

7 月 17 日,江苏公共频道报道了一则简短的新闻,新闻中称「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知名大学本科生,偷外卖被抓」,此事迅速成为了网络讨论的热点。

我们本来以为这事儿不是什么大事儿,因为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个偷外卖的事情,如果多次偷盗情况属实,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呗,直到看到了一篇 10W+ 文章:《请放他一码,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原文已删除),这篇公众号文章点赞和在看都达到了 10W+,也就是说,阅读量会更高。

看到这篇文章有点惊讶,甚至有些傻眼,一个很简单的盗窃案怎么就变成了「我们都有罪」了?我们很好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去找了一些当时的报道试图找到这其中的原因。 该新闻最早出现在江苏公共频道的新闻节目中,7 月 17 公众号「江苏新闻」以视频+文字的形式报道了此事,文章中透露的具体信息有:外卖偷了十几次、知名大学本科生、居住于合租房、正在准备考研、兄弟姐妹为了他读本科和考研都辍学务工。

江苏新闻 名牌大学生因这事被抓!民警叹息:为让他读大学,三个兄弟姐妹全辍学了

文章的标题很吸引人,贫穷名牌大学生因为偷外卖被抓,怎么看都很有爆点。7 月 18 日「澎湃新闻」迅速跟进报道了此事,新闻标题是:南京一名校大学生多次偷外卖被刑拘,家中 3 兄妹辍学供其读书。新闻具体报道的内容与江苏卫视的视频没有区别。不过标题中增加了南京,而原来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该人是南京某所大学的,兄妹辍学供其读书与原报道相差不大。

随后其他媒体开始报道此事,19 号开始出现关于此事的各种观点讨论,同情大学生的、认为要依法惩处的等各种观点的文章都出现了,而其中阅读量较大的就有我们开头提到的那篇——公众号「细雨中的呼喊」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先是将此事与美国偷面包的老太太没有得到处罚一案做对比,然后又对比了国内对于黑人留学生的优厚待遇,简而言之,就是让你觉得我们压根就不应该惩罚这位偷外卖的大学生,他变成现在这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罪过。

与他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一篇 10W+ 文章,来自公众号「混江湖」。作者认为该大学生偷外卖只可能因为贫穷和饥饿,肯定是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照顾不够。另外一篇认为不应该严惩的高阅读量的文章来自公众号「何思云」,作者将此事与来华留学生的待遇做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名牌大学生没钱吃饭偷外卖,黑人留学生高额补贴还可以左拥右抱。

细雨中的呼喊   请放他一码,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
混江湖   贫困大学生偷外卖盒饭被刑拘?怎么觉得我们比他还丢脸!
何思云  大学生偷外卖与留学生补助
7 月 20 日,南京公安就此事正式发布公告,通告中给出了更多关于本案的信息:2018 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同年到南京打工,目前有固定收入,其租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某小区。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据调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 5 月 31 日因其订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随即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多次在上述地点盗取他人外卖餐食。
回头再来看上面这些 10W+ 文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而事实上,即使我们不以 20 号警方公布的事实来看这些文章,这些观点本身也是有问题的。</p>

报道没有说该人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饭而偷外卖,也没有说是南京某名校,甚至是不是名校都不知道。而且从最早新闻的视频中明显可以看出,这名大学生住在自己租赁的房子而不是很破旧的地下室或者学校宿舍等,应该是已经毕业了在准备考研。再者,为了供其上学兄妹辍学,也没办法说明她们现在的经济状况依然很贫穷,要知道,租房复习考研明显是毕业后家里资金充裕才考虑的事情。

而在上述那些文章里呢,这些都变成了事实:家中兄妹辍学供其考研的名牌大学生,因为买不起饭而偷外卖。在他们假想的这样的「事实」基础上,去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甚至连毫无关系的留学生待遇都被拿来对比。

问题是,这些都不是事实啊。事实很简单,因为自己的外卖被偷了,所以偷别人的外卖作为报复,与贫穷、考研、名牌大学都没有关系。

但是却正是这样的煽动性观点,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 10W + 文章。

我们似乎太容易被观点性文章中的片面性事实和虚假事实所误导了。观点就是观点,作者在论述其观点的时候,肯定会引用对其有利的事实或者有可能脑补一些事实。作为读者,在阅读观点类文章的时候,主动补充一些关于此事的新闻报道是有必要的,不然就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误导。

还有一个观察就是,注意到最早的「澎湃新闻」和「江苏新闻」的报道了么,他们在标题和文章中重点强调的部分:贫穷、名牌大学生、考研、偷外卖。他们并不会直接说是因为贫穷偷外卖,只是这些词放在这里,你很容易就出现这样的联想。因为这些词放在一起,太具有煽动力了。当然,媒体可能本意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这样的标点更吸引眼球。

不光要警惕观点性文章中的事实,也要警惕这些事实报道的文章中的煽动性词汇。

如果你看完一篇报道后情绪很激动,义愤填膺,要及时反问自己,是不是被某些某些「事实」或者描述煽动了?

然后再去想一下,这些事实是真的吗?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