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变差:欧盟历史性纾困协议会否改变中欧关系? - 今日经济
中国形象变差:欧盟历史性纾困协议会否改变中欧关系? - 今日经济 ——
欧洲联盟特别峰会经过了几乎5天的马拉松式谈判,终于在21日凌晨达成一项共识。马拉松式的超长(超常)谈判,以及围绕数额高达7千5百亿欧元的纾困款项的讨价还价再次显示欧盟27国内部协调之艰难,但所达成协议的意义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性的。虽然这是一项经济振兴方案,但其期望的效应不仅是帮助成员国走出经济危机,更在于避免外部势力趁虚而入,各个击破,导致联盟的解体。应该说这次危机尤其凸显出欧洲对中国的过度依赖。而欧洲跨国智库欧洲外交委员会(ECFR)今年6月底在9个成员国内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比疫情之前更加负面。这种负面印象在法国和丹麦甚至高达62%。
欧洲外交委员会(ECFR) 欧洲实力研究项目负责人(European Power Programm) 德妮森女士(Susi Dennison)向本台介绍指出:
德妮森: “调查中有两个涉及欧中关系的问题:一个是在走出眼前的危机的努力中,您认为哪些国家最有可能提供支持,另一个问题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哪些国家曾给予您自己的国家最多支持?在这两个问题中,中国都不被看作是最大的伙伴。当然也有例外。在涉及危机管理的问题中,很多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帮助持正面看法,但也只是一个比例较高的少数人。总体而言,欧洲人更认为国际机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欧洲联盟)是盟友。”
“我们的调查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在新冠疫情危机中,您对中国的看法在何种程度上有所改变?结果是很多人(48%) 对中国印象都变得比新冠疫情危机前更差。不同国家的这种比例不同。比如,在保加利亚只有22%的受访者对中国印象变差,意大利是33%,但总的来说,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比例在40%到62%之间, 法国和丹麦都有62%受访者对中国印象变差。”
“调查中的另一个指标更说明问题:在您看来,谁应当对这次疫情如此广泛蔓延负责?结果是很多人认为中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的管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疫情重创欧洲。瑞典32%的受访者这样认为,这一比例在法国是28%,葡萄牙是27%。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观点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游客太多,或者因为人们没有遵守基础防疫措施等等,但除西班牙、保加利亚和英国外,受访者举例最多的因素是中国在疫情初期的表现。”
根据德妮森女士的介绍,这项调查中,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欧洲国家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分界。负面意见最多的国家是瑞典、法国和英国。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等国民众,观点相对正面。只有在对欧洲联盟的看法上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地理分界,法国,意大利等南部国家的受访者更认为各国只能靠本国力量应对疫情,而政府管理危机不力。
德妮森女士就此特别强调,从调查结果来看,形象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受访者对美国的看法几乎比中国更糟,人们对欧盟体制的看法也变得比危机前更差。整体来看,欧洲民众认为,面对这场危机,各国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中国近年来努力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导致欧盟在诸多涉及中国的议题上,难以形成共同立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中东欧国家认为欧盟没有能很好回应他们的期待。欧盟刚刚达成的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共识,是否预示着欧盟将可以重整队伍,共同面对外国势力,面对中国呢?
德妮森:“现在评论这项协议的效果还太早,因为,为达成协议,所有国家都做出了一些妥协让步,没有任何国家得以获得它峰会前希望达到的成果,荷兰、奥地利等国是捐款补助还是贷款问题上做出很大让步,匈牙利等国则不得不接受了德国坚持的立场,尽管协议没有明确规定获得欧盟款项必须以遵守法制国家、尊重基本人权等为条件。我觉得各成员国可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再来看 整体如何运作,是否符合各国的期待,是否能振兴各国经济。也就是说要实际去体验协议是否运作。如果运作不错,这项协议可能成为欧盟建设的转折点,推动内部合作。如果运作不好,我看不出那些可以称作欧盟边缘成员国为什么要改变他们与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我觉得,目前,各成员国会继续两条腿走路,继续17+1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就是说,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这项协议还是可能会是欧盟改变的起点。”
根据欧盟特别峰会达成的经济振兴方案, 欧洲联盟将首次决定以欧盟的集体名义,在市场上吸纳资金,为成员国纾困。这种集体借贷方式可以避免那些经济形势堪忧的成员国在资金市场上因自身借贷信誉而处于劣势。而且,这其中3千6百万欧元的款项以贷款形式发放给有需要的成员国,日后也由这些国家各自偿还,而另外3千9百万欧元的款项则以补助的形式,按需分配到成员国,但相关债务则由27个成员国集体偿还。也就是说欧洲联盟将首次在国际借贷市场上集体承担责任,并借此切实落实成员国之间的内部互助,促进团结。
</div>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